齒顎矯正是眾多牙科醫療項目中的一門專科醫學。
現在治療會不會太早?是家長陪同孩童就醫時最常詢問的。民眾常得到的訊息是”等到牙齒換完再說”,然而臨床的情況千變萬化,如此的想法無法套用在每位孩童的身上。臨床上,幾類的情況發生時,齒顎矯正醫師將會與家長討論早期齒顎矯正介入的需求,例如阻生齒(牙齒長不出來)、創傷性咬合(咬合狀況造成牙齦或嘴唇受到傷害)、橫向錯咬、不良習癖導致的咬合不正以及適合生長導引(growth modification)等的需求。因此,對於孩童齒列的排列,建議是在開始換牙的階段(大約是六歲左右)即可進行初步的檢查,包含牙齒數目、恆牙牙胚生長情形、牙弓空間分配以及顎骨生長趨向等,做大致的了解,配合定期口腔檢查,以便矯正醫師能在適當的時機提出建議。
『齒』『顎』矯正,顧名思義與牙齒及顎骨相關聯,再擴大一些也影響了唇部軟組織的表現。資料收集的內容包括了患者的正側面及微笑時的相片、口內上下牙弓的相片、上下齒列模型以及環口X光片和正側面的側顱X光片。這些資料不僅有助醫師擬定治療計畫,也有助患者了解口腔健康的現況,並知道先前未留意到的問題,也藉以解說各種治療計畫的優缺點供患者選擇,在醫病有認知、共識的情形下,讓治療進行得更加順利。
早期齒顎矯正治療讓民眾望之怯步的原因之一,便是需要使用口外裝置。近代矯正一項創新的突破,即是骨釘、骨板的應用。齒顎矯正所使用的骨釘、骨板又稱為『臨時錨定裝置(Temporary Anchorage Devices)』,也就是說這樣的裝置在達成治療目的便可移除,而非一直放置在口內。骨釘的使用提供了齒顎矯正醫師多方的施力來源,除了增加治療的可能性外,也讓醫師不需使用繁複的裝置或步驟,便可達到想要的治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骨釘的穩定性可能受到清潔不佳、患者骨質等因素鬆脫,而需要重新置放。因此接受骨釘治療的民眾也需特別留意口腔清潔。
• 治療前
• 治療後
• 治療前
• 治療後
淺談齒顎矯正
『戴牙套』是民眾習慣的稱呼,民眾於治療前,因有感齒列排列不佳,忍受了為期不等的治療歷程,其中經歷了美觀、舒適及清潔等諸多不便的環節,到後來達成治療目標,如願移除矯正裝置,當中過程不得不謂辛苦,也由於牙齒的移動非一蹴可及,齒顎矯正治療往往需要患者長時間的配合。時代演進,民眾對於齒顎矯正治療的期待,已從早期的齒列排整,進一步進展到對於外型、美觀的要求。
齒顎矯正裝置大致可區分為活動式及固定式,顧名思義活動式矯正裝置可自由地自患者的口中取出,極度地仰賴患者的配合度,才可漸漸地達到治療的成效;相反的,固定式矯正裝置則是將矯正器黏著於牙齒表面,透過矯正線的彈性以及矯正醫師設計的力學裝置達到牙齒移動的效果,固定式矯正裝置降低了對於患者配合度的需求,卻增加了口腔清潔的難度;因此,矯正治療前,醫師對於患者的治療動機、口腔自我清潔的能力都會加以評估,治療過程中更會時刻留心患者清潔的狀況,給予必要的輔助,降低後續蛀牙的機會。
另外,在齒顎矯正治療後,由於牙齒在新的咬合位置及關係中尚未獲得穩定,因此需要配戴維持器協助治療成果的維持;少數民眾疏忽了在治療後配戴維持器的必要性,治療的成果可能會產生變化。
矯正治療的時機
齒顎矯正治療的資料收集
齒顎矯正用骨釘
臨床案例分享
案例一 齒列擁擠
案例二 外暴臉型
案例三 阻生齒取代
案例四 牙周病患者齒顎矯正
案例五 牙周病患者全口重建